20140615

怎樣的人可以成為政治人物?



  怎樣的人可以成為政治人物(首長、政務官及代議士等)?我們廣泛的期待應該要有三層次特質,由內而外是道德(溫良恭儉浪公誠弘毅之類的)、學知(豐富常識知識判斷能力)及實踐(在前兩項的前提下執行它的理念)。
  
  真的這樣子嗎?某黨的不分區立委大多提名在特殊領域有聲望的政治素人,但當他們進到立院場域的時候,因為對其他領域的不熟悉、對於政治及立法過程的不熟稔,所以很多時候無法實踐他們的學知,又因為沒有太過強烈的道德,連道德也無法實踐,淪於投票部隊,而無自己的道德與學知主張。
  
反觀另一黨,在提名不分區立委的安全名單時,絕大多數都是已經在政治場域打滾多時的政治人物,或許不是該特殊領域最有聲望之士,但大多人掌握政治及立法過程,也能操控政治議程,因而在他們的學知範疇中,他們是有更多的實踐操作,而在道德的實踐上面,好像也因為是少數而不必承擔太多的外在道德壓力,相形之下更能實踐道德認知。
  
  所以,除了道德、學知及實踐以外,是不是「政治技術」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或許,這項政治技術,其實就是實踐的能力,因此政治素人有政治素人的潔白想像,但若要有更高的實踐力,或許需要有更多的政治技術。
  
但,長年打滾政壇的政治人物,就代表他具有好的「政治技術」(實踐力)嗎?想來也不見得吧?有些人是靠著長期的鐵票(無論軍公教農血緣地緣宗教)而能高枕無憂的擔任代議士,但本質上並無掌握道德和學知,也不必呈現他的實踐力,因而根本並不具備我們對於代議士的想像,本質上就是酬庸與鐵票關係,根本論不上「代與議」。
  
  另一方面,有些政務官或許具有道德與學知能力,但同樣無法掌握政治技術,在太多時候只能淪為圖章,或者做到一半就跛腳,無法實踐的道德與學知,似乎不是太有用。
  
  我們無法太期待,道德、學知和實踐階具備的政治人物來從政。具備這樣特質的人,也不一定有辦法被拔擢成為政務官或者從民選過程中脫穎而出。那麼,在有限的選擇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選擇政治人物呢?(尤其是民選的)?哪些特質是我們應該掌握的?
  
  我覺得要看他的角色。如果是代議士,那麼是否具有政治技術是很重要的,沒有實踐能力,再多的道德和學知都是枉然。不過,若無道德和學知,且交相賊的話,恐怕也是很糟糕的事情;如果是首長的話,似乎需要的其實是廣納天下寒士的能耐,讓外人來成為他的道德、學知和實踐,自己當個吉祥物好了。
  
  所以,代議士要選的是行動者、首長是要選吉祥物,這樣嗎?好像也不完全是。

20140608

過度包裝的道德潔癖,就是膚淺思想的空洞裝飾

  今日晚間在某店家,待了大約三十分鐘,看著新聞,感到荒謬。扣除廣告,有1段約3分鐘在講北捷公司踢球推卸責任,1段約3分鐘在講下大雨,剩下20多分鐘,通通在講「她」,包含了被偷拍的地點、相約要去的湯屋、疑似曾共同看過的電影、疑似曾一起玩弄的紅貴賓、ptt和臉書鄉民的回應等等。

  原來,趙葉蔡弊案、警察逃漏稅4600萬、各地悼念六四、國中會考、白副擔任第一副主席、翁重鈞三戰嘉縣長、Computex 2014,之類的這些事情,通通都比不上她的事?

  道德感不必如此膚淺而建立在窺探別人的隱私吧?更何況,她也沒三不五時就跳出來講道德、論正義,就是個會畫畫的普通人,畫的也是普通的日常生活。

  我覺得,因為其他事情太複雜、太遙遠,一瞬間無法理解別人怎麼包工程、千萬來幾億去、歷史也學不好、別人家的政治也無所謂反正看著黨徽蓋選票即可,所以習慣性的思考淺薄,讓閱聽大眾無法思考,只能用簡單肥皂八點檔式的劇情理解。太複雜的,好像會牽扯上政治的,唉呀,就不想看、不想理解(偏偏這些才真正攸關生活),八卦花絮人人好懂討論起來沒有負擔即能譴責別人的道德汙點,唉呀,自己好高尚。

  過度包裝的道德潔癖,不過就是膚淺思想的空洞裝飾。

  我們繼續關心皇池御膳(?)。

古箏媽媽與二女兒和小女兒

 
  今天傍晚,彈古箏的氣質媽媽問我「你念的那個研究所,好念嗎?」我想了,回她說「嗯,看人吧,就像妳彈古箏,好彈嗎?」。她說,曾考慮讓她的小女兒(蠻可愛)念類似的科系。又說,二女兒(也蠻氣質)念電機類,全班幾乎都男的,不知道我念的這個會不會?接著又講,大女兒(沒看過)出社會之後,都沒有空彈古箏了。
 
  聽了媽媽經之後,我想了想便回應「彈古箏是興趣,現在沒空彈,以後還是會懷念了」,接著說「至於念什麼,念得下去、念得開心比較重要,不用太擔心女兒們到底要念什麼東西,想念就可以了」。
 
  整段下來,除了媽媽很氣質女兒蠻可愛以外,我也不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不過,就是天下父母心的感覺。當媽的總是很操心自己的兒女,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幫忙,只能窮緊張,抓到好像可問的人就問了。其實,媽媽應該問問女兒,女兒應該自己找人問吧?

  於是,後來二女兒就問我,如何申請來工藝中心服役……(顯然,完全不關心小女兒,比較關心別人。)

  突然想到了。每當有路人看到我在看書,總是說「啊,要考試了呀,很認真唷!」、「你在看什麼?這種書可以做什麼?」。恐怕要看園藝百科、食譜或者小說,才不會被問這類的問題吧。但,很多事情,總是被預設了前提「讀書為了考試」、「讀書為了工作」,好像非得有個名堂,非得有個理所當然顯而易見的出路才可以?這又讓我聯想到,碩一時,老夏曾說「唉呀啊,要讓這些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不然他們就不來念了呀!」。(整個大離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