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7

《城市的勝利》樂觀的新古典城市想像


   先說作者Edward Glaeser好了。哈佛大學教授,經濟學專業,曼哈頓出生的純正在地白種天龍人,它熱愛城市,認為美好事物就是美食、戲劇和時尚,也認為不要到處亂跑破壞自然環境,所以人們應該往城市居住,痛斥郊區(雖然他本人住在郊區)。本書直白頌讚城市,如原文副標題所言「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 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是的,作者認為城市讓人更富裕、聰明、環保、健康且更幸福,他也極力推崇他所居住的曼哈頓。本書的寫作方式,比較像是針對某個概念、地區,想到哪邊就寫到哪邊的報章投稿,淺顯易懂,很適合睡前或大便的時候閱讀。但是,作者畢竟是經濟專業人士,對於城市提出的概念藥方,不免有點相互矛盾或者不明所以,但還是算有可讀性。

  先引述一些書中的句子:「公共政策應該幫助窮人,而非窮地方」、「衰退城市的特點在於它們擁有過多住房與基礎建設」、「城市戰勝了犯罪與疾病,使城市得以繁榮成一個愉悅而具有生產力的地方」、「創新群聚……專利有一項明顯趨勢,就是專利總是引用與自己地理相近的其他專利」、「效率改善造成消費增加而非減少」、「鐵鏽地帶……製造業城市之所以衰頹,是因為它們拋棄了城市生活最具活力的特徵……它們應該學習大城市的優點:競爭、連結與人力資本」、「美國開國元勳表示,只有當人民和貨物能在美國內陸輕易流通,美國才能真正凝聚成一個國家」、「成功的城市必須建設以滿足增加的空間需求,但不表示建設就能創造成功」、「國家政策應該讓每個人更富裕、更有力量,而不是催促人們往某個特定地點移動」、「柏拉圖表示,任何城市就算再怎麼小,還是會一分為二,一處是窮人的,一處是富人的」、「城市充滿窮人,不是因為城市使人窮困,而是城市吸引窮人前來」、「巴黎……幾乎出自歐斯曼之手……現代巴黎保留歐斯曼時代的建築風格,使得原本人人負擔得起的巴黎變成只有富人才能享受的精品城市」、「許多偉大藝術家在巴黎度過他們貧困的發展時期,但今日的窮藝術家有辦法在巴黎市中心生存嗎?如果城市的歷史成為絆腳石,擇城市將失去自身最大的資產:建設與擴展的能力」、「限制發展將使包護地區變得昂貴,也使土地集中於某些階級」、「絕大多數反對新開發案的人都自認是英雄,而非惡棍。然而,許多的獨立決定加總起來將阻礙整體建設」「貧窮意味著死亡,而限制城市成長將造成更多貧窮」、「以三項簡單原則來取代各種限制建築的法規:以簡單來收費取代冗長而不確定的批准過程、歷史地標的保存應該有所限制和明確界定、個別的鄰里社區應該要有清楚權力來維護自身的特殊性」、「政府的工作是允許民眾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由民眾自行負擔選擇的代價」、「三項反城市的公共政策:高速公路、房貸利息抵扣和城市就學問題」、「搬到市郊不僅對鄉間毫無好處,反而破壞了環境」、「認為全球暖化具有真實危險性的人,應該把稠密的城市生活列為解決方案」、「成功的城市,不能沒有人力資本」、「城市必須建設才能成中,但不表示任何地方都能成為紐約或上海」。

  作者會有一些有趣的自打嘴巴例子,讓人搞不太清楚作者的立場到底為何,或者是選擇性忽略。例如,作者認為大城市可以吸引單身男女居住,讓他們可以更容易找到另一半,但他好像不想解釋為什麼城市的適婚年齡單身者比較多。又或是作者認為住在郊區對環境不好,但他本人住在郊區……然後怪罪太方便的三項反城市公共政策。

  諸如此類的小矛盾,其實就社會學角度而言,會是很奇怪而複雜的因果關係,單身所以到城市?到了城市只好單身?因為衰退所以蓋房子?因為蓋房子而衰退?因為城市美好而到城市居住?到城市居住的人讓城市變美好?珍雅各認為過高的居住密度會讓城市死氣沉沉,作者葛雷瑟則認為高層建築若有充足活動則不會死氣沉沉(但前提是要有充足活動)。又會是面對使用分區管制,一方面希望用錢解決事情、不要有太多管制和保存指定,一方面又希望在地社區可以被賦權保護自己的社區。只好用作者所引用的話,來對於這些矛盾作寬恕性的解釋「失敗的城市都很類似,成功的例子卻很獨特」,因此很多莫名其妙的情況,不必然造就成功、但可能致使失敗。

  對於這些城市的看法和矛盾,我偶爾也會感覺困惑。例如,對於限制發展密度、保護城市資產(歷史、文化、樹群)等等各種變向限制城市增加人口容受的限制政策,是否真能保護城市和市民?或者反過人促成房價高漲、維護了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呢?當然我們也能說,就不要讓人往城市集中呀,但亦如作者所言,有太多理由讓人往城市集中,不完全是城市讓人貧困,而是各種人都想往城市集中。所以,或許應該呼應作者在最末章的呼籲「城市不需要施捨,它們只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空間」,面對台北房價飆漲的現象,或許不用太過於聚焦台北,而是應該把公共政策和資源,有效而公平的分配到其他城市,讓城市不只有一個,讓大家集中的對象不會只是台北。但作者又反對資助人口衰退的城市,這又顯得矛盾,不讓一個城市獲得公平的公共政策,不讓一個城市增加基礎建設,又要怎麼讓該城市與其他城市競爭,怎樣讓城市們可以成長,而非往少數城市集中呢?

  一樣對應到台灣的情況,面對災後的城市,作者認為,應該幫助受苦的民眾,但不應該花大錢重建受災的城市。因此,面對容易受到災害侵襲的地方,或許我們應該預防,但當真遇到之後,或許不用花太多資源在重建硬體,而應該花資源在受災的民眾。不過,這又牽涉到另外一種矛盾,即是離開現居地便失去生存能力的族群,以及斷了社會網絡則失去群體意義的族群,我們不應該只是花資源幫助他們,更應該考量如何去維持其個體-族群-地方間,三者彼此共構依賴的生存能力。

  在最末章,作者重申他的立場「城市大幅擴展了人類的力量」,在城市之中才有相互學習的機會,城市的生產可以豐富全世界。對於國家力量介入城市發展,作者認為「城市不需要施捨,它們只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空間」,同樣的面對城市內部的貧困意圖,作者認為「城市吸引窮人,因為城市可以讓窮人謀生……窮人是每個公民的責摁,不應該由剛好與窮人住在同一個行政區的居民來負責,社會服務應該由國家層級來資助」這樣可以避免中產階級選擇離開城市而造成城市與財稅的中空。最後的最後,作者認為「密度帶來益處,也產生成本,這些成本都值得承受。」

  本書反映了作者帶有新古典經濟學及樂觀主義的立場,總之,作者大力讚賞城市的美好,我們應該大力擁抱、面對城市的發展。其實,未嘗不可,但就是一些觀點,應該認識,不用全盤接受,並且應該有更多元的關懷視框。

20140420

《見樹又見林》在樹與林中的我與我們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在4月19日路過(真的那種路過)台中茉莉書房,又轉進去把這本十多年前的小書看完了,因為已經看過一次,這次屬於複習性質,花了兩三個小時,依舊雋永,有更深刻的體驗。

  這本書的開頭寫得非常精彩,難怪成令方老師一看就愛上,書的第一段寫道:「我是個學以致用的社會學家。這本書要談的是,社會學是什麼,我如何學以致用,將社會學學以致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值得這麼做。這本書想要呈現,社會學如何滲入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層面:從早報的頭條新聞,個人成長的經驗,到世界上種種的迫害蹂躪。不論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是簡單的事,還是複雜得超乎我們想像的事,社會學都有所牽扯。」

   太精采了。什麼是社會學?怎樣能稱為社會學家?如何是學以致用的社會學家?如何學以致用?為何任何事情都有所牽連?如何理解這些牽連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該如何先定義一個學科範疇?以最近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言,它是屬於國際貿易系的守備範圍嗎?或是國際關係(外交)學系的範疇嗎?(疑,國際嗎?)又或是經濟系的研究領務呢?或者是服務科學所劃設的論述田野呢?難道就無關於社會系嗎?空間領域就不能介入嗎?電機系的人是不是也有話要說?法律系就不能從中置喙嗎?是的,都可以,萬事萬物都在大家的守備範圍,只是必然有屬於那個學科的視框、觀點和理解方式,因此,作者( Allan G. Johnson)便是要探討什麼是社會學這件事情。(我們也應該思考,什麼是經濟學、政治學、地政學、建築學和都市計畫學這件事情,如何理解,接著怎麼實踐?)

  作者表示如果什麼都是社會學,那就什麼都不是社會學了,作者花了相當的篇幅在論證社會學這件事情。(有機會一定要去看,尤其是本書的第一章。)撇開作者說了什麼,我認為社會學是在探討個人們在一起的各種特別的相互關係,包含了人跟人的關係、人跟關係的關聯、關係與關係之間的關聯。(再聲明一次,這是我認為,Allan 說了什麼,請自己去看書。)這三層的關係,牽涉了我及我們如何參與在社會當中,不同的關係和產生關係的方式則影響我如何理解這些關係。1)以人與人的關係而言,因為我們是多元、差異及多樣態的獨立個體,本質上必然不同,不同人與人的組合必然有不同的互動和關係產生,這是作為人的本質差異所帶來的關係變化;2)而人與關係的關聯,則是人與人的關係產生之後,再回過頭來影響我們,形塑個人的價值觀,進而影響我們如何選擇、行動及判斷,同時,我們的選擇、行動及判斷也會再進一步改變這些關係的樣態;3)關係與關係的關聯,則是多層次的複合關係組合,是整體的一個持續過程,而個人、我們、人們的關係,就在這當中運作著,我們都有了關係,各種關係彼此影響著。因此關係是一個複合體,不是非A則B的關係選擇,不必然只能有一種關係,而是多種關係的交互張力過程,因此社會學就得檢視我們在社會體系當中、生活當中及互動過程中的關係,以及參與其中的方式。(這是我對於作者的關係概念的概略性回憶。)

  好,舉例來說,兩人在一起,他們的生理本質是被醫學和人類學賦予分類的,他們會互助合作,可能因著生理差異而有不同的分工和互利方式,這是他們原生的關係。但假若他們是母子、夫妻、父女、姊妹或兄弟則會有另外的關係產生,這些額外的關係是社會給於他們,而他們被賦予在某個關係的某個位址當中,同樣的他們離開彼此之後,可能會是上司、可能會是家管、可能會是總統、又可能會是學生,也因此他們有了另外一個關係位址,也面對了另外的關係網絡,而這些關係跟關係之間偶爾是會衝突的。作為一個家長,它可能希望自己的小孩念好學校、可以選擇好的教師和班級,但若作為一個校長或教育部長,它則可能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多元的環境中成長,而不是窩居在富官貧窮二代的小團體中,這時它的關係間的關係就會打架,影響它的選擇、行動及判斷,無論它最後的決定是什麼,必然反饋回它所處的各種關係以及關係間的關聯。

  以上是本書第一章的心得,很精彩,但還是得對這本書做出一些討論。1)首先,在本書中,都是指涉「關係」,但這種關係應該是有更多元的樣態,而且是浮動的、是脈絡而定的,雖然很不想直接借用,但大概就是絕對性的關係、相對性的關係和關聯性的關係,而且前幾段三層關係也是我個人的讀書心得,書中並沒有這樣的分類,因此將各種關係都視為關係是本書的原初說法,而我並不甚認同,因為關係是有層次、有型變的。2)再來,說到形變,本書第一章講到快結束之時,才蹦出了一句「持續參與其中的過程」,終於把時間性加進來了,帶出了關係的型變和持續改變、持續參與的變化過程,但還是沒有講到不斷累積關係、不斷散溢關係的這種樣態。例如同一地的一群人,關係不斷積累,可能就會形成潛規則、道德風俗文化等,這些關係的型成是經由歷史而彼此創造、相互給予的,因此應加入時間性的討論。3)完全無視於社即是空、空即是社的討論,無論是Jared Diamond、Daivid Harvey、Henri Lefebvre、Pierre Bourdieu或是Michel Foucault都會帶入這樣的空間性,如阿弘所言「空間與社會應該是難以分離的思考範疇與實踐場域。不過,在既有學科分劃下,進入建制已超過一個半世紀的社會學,卻未直接以空間為探究對象,嚴肅考慮社會事象的空間向度。」簡單說,人會影響社會、影響空間,社會會影響人、影響空間,而空間會影響社會、影響人,一種多P相互影響改變型態,而這種改變的流竄則可理解時間性。於是,人/社會/空間/時間,就在當中不斷相互、被影響著。

  回到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提出了四個問題並嘗試回答,其中兩個問題我很喜歡「為什麼會有貧窮?」、「我們到底是誰?」,這兩個問題也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有空也來想想,在此說說作者的說法。

  為什麼會有貧窮?作者認為,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先搞清楚問題,搞清楚才有辦法解決。貧窮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體系、制度、關係後果,而這種後果的來源則是資本主義所提倡的效率、替代,以致於有些人若在之外,就窮了。白癡的解決方法有兩種,1)就不要怕競爭呀,就贏過別人就好了。賺比別人多的錢、在商場上把別人擊垮,這種競爭概念,只是換一個人窮,貧窮依舊存在,問題沒有解決的;2)則是補貼或補助,讓窮人沒那麼窮、沒那麼痛苦,但本質上還是窮,它還是在窮的社會關係階層中(或者像某些國家,把貧困陷下修、調整失業率計算方式,貧窮和失業就消失了,MAGIC~)。因此,窮,是社會問題,不能用競爭邏輯、用個人邏輯來思考。要重新檢視人和體系的關係,而這個體系正是資本主義(或是現在所說的新自由主義),要對抗,對抗不了至少要想辦法修正。

  我們到底是誰?這也是個大哉問。作者認為,部分的我是被賦予的。我們存在於這個社會當中,自動被歸於某種社會類屬,因此有些我們所具備的意義、關係,是被歸類、被賦予的,而我們依循這樣類屬關係,則會自然找到相似的人、相似的生活圈(所以富二代、官三代和創業第一代會自然聚在一起,會相互依存繁衍生命鞏固彼此,是相當合理的),因此我們是誰?如何互動?是受社會影響的,(且受空間、時間和其他人影響),沒有人能獨立之外。

  最後的最後一頁,作者認為,社會學的理解或實踐,有各種不同面向,並鼓勵眾人們,不要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要成為解答的一部分。因此我認為,對應前面兩個問題,「為什麼會有貧窮?」、「我們到底是誰?」,我們若沒有足夠的理解和實踐也無妨,僅求認識自己、讓自己免於貧窮也可以,但我們不要創造問題,不應該讓別人變窮、不應該讓別人迷思自己,更不應該鞏固那個會讓人變窮的制度結構,也不應該不自知的去強化那個會讓人變窮、變不自主的霸權階級。不行動,至少也別拖行動者的後腿。


20140419

關於石虎和牠的歡樂夥伴們的劇情

  1. 人們需要情節來協助劇情想像,若沒有明確的角色則難以運作情節的理解,因此石虎成為一個很清晰的角色,比所謂的樹群、大自然還要清晰,亦如當年的白海豚,使得我們容易理解:啊,這是個關於被壓迫的劇情。

  2. 剛好可以把大意識拉回小地方,將整體地球環境的道德層次保育理念,經由石虎,瞬間轉譯到小地方的在地關懷,相對於圓仔,剛好石虎夠台,亦如白海豚也很台,台台的很好。若是可以再拉出一個泰雅族名和歷史文化情節,就更台更完美了。

  3. 石虎夠可愛,在萌的領域之中,人人都可以被萌到、人人內心中的母愛都可以被激發出來,而外來物種的團團圓圓正可說明正一點,許多人被萌到。被萌之餘,會有部分會間接覺醒,進而有所行動。有些人被萌到後,仍舊停留在對單一對象的萌戀,如何移轉到更廣泛的意識,或許是需要被催眠、被覺醒吧。就算不行動也沒關係,當個被萌到的觀眾,專心並關心萌的來源,也是一種參與。

  4. 跟白海豚會轉彎一樣,石虎一樣可以揭露一些無知者的本質,例如石虎會過馬路、會閃柱子。這種層次很低的愚蠢,老嫗能解,大家都能發掘,因此無知者所贊成的方案,自然會被合理地質疑。

  5. 我們需要角色、情節和劇情,來理解這些有的沒的事情,所以有人被妖魔化、被小丑化或被神格化,都是可理解的。但,這些角色只是協助我們訴說情節,重點還是整體的劇情走向,以及我們要從何處干預、希望展現怎樣的結局,不要再當局外人了。

  6. 因此,除了石虎以外,龍燈有明確的敵人,所以問題也不大;內湖開發案的敵人裝載著聖盾和聖光,問題很大;苑裡風車案的敵人也還算明確,但沒有明確的角色運作,略顯失色;都更條例則是敵我角色不明,因此整個渾沌,外人難以介入;南鐵案的敵人有點模糊,一個潛行、一個聖盾,很講出一個劇情;核四本來也不明確,但近幾天在野黨賦予了情節、林義雄成為了角色,劇情將要展開了。

石虎和牠的歡樂夥伴

藉由角色來理解劇情

  再以都更修法和服貿爭議來作個簡單說明。

  都更修法議題,沒有辦法涉及明確的受害對象,也沒有辦法可以明確指涉哪些人因而免於受害,所以找不到角色,讓一般人無法理解情節,進而去建構一個美麗的故事。

  服貿原先也是如此,連經濟部都承認,無法有效確認誰是獲益廠商而誰又是受害產業,因此缺乏明確的利害關係對象,一般人是無法進入情節當中的。直到張慶忠跳出來當第一個明確的角色,接二連三相對於他的其他角色陸續竄出,眾人才能藉由理解角色來理解情節,進而開始架構劇情故事,只是有些人的劇情架構很詭異。

  服貿的劇情相當龐大,因而帶出了許多續集或者番外篇,因而洪崇晏、蔡丁貴、鄭南榕、大橋頭阿嬤和楊逵等人的故事也被串了出來,而把其他許多運動和訴求都加在這大結構的故事當中,使得對此故事有興趣的人,能進一步閱讀其他劇情。甚至開始往回探討四六事件、美麗島事件和野百合學運。

  感謝張慶忠,活靈活現。

2014年KMT台北市長黨內初選

  如果是丁守中 vs. 蔡正元對決的話,應該就是拼命的刀刀見骨,畢竟兩人相當熟識,無論是在連戰主席任內的黨職,或者近幾任的立委,彼此應該都握有對方諸多把柄,雙方也並不覺得弱於對方,戰到濺血並不意外。

  但加入連勝文之後,情況就很微妙了。丁蔡二人都自認、被認為是連戰人馬,連勝文投入選戰之後,竟然演變成丁 vs. 連+蔡。硬要說的話,丁跟連戰的關係應該是更好更緊密,怎麼便成是蔡跟連站在一起呢?若是正向理解的話,或許可解釋為丁已經想選想了超過十年了,但前次讓給郝龍斌(來自軍系和新黨的壓力),前前次則是讓給馬英九,已經六十歲了,讓不下去,所以挺身而出;蔡呢?或許他覺得連很有魅力很有能耐,藉此宣示持續站在連家這一方,連的八年市長任內,甚至十年後的總統之路,蔡則會被重要,讓自己仍舊有價值。也許吧。

  另外,北市黨部的立場也很詭譎。馬屬意的人選從來就不是連丁蔡等人,但相對於連勝文這個明確的敵人,丁就顯得可親許多但丁也常常撇清自己跟當前黨政高層的關係;連的背後根本就是連戰、郝龍斌等非馬集團,中央政務官、市政團隊都加入連這邊,挾戰艦要攻破丁守中。

  這點就很奇怪了,丁守中是有什麼樣的問題,讓這些前政務官們不願加入呢?又或是連勝文真的有神奇的吸引力,或是人脈、誘因,願意讓這些前政務官們加入初選政見團隊呢?

  初選應該會相當糾結,丁沒有太多爭議也沒什麼話題,所以應該許多人稱不上喜歡或不喜歡;連有諸多爭議、很有話題,很多人不喜歡或喜歡,結果民調戰起來五五波。今天黨內初選,丁有軍系背景,連有郝的加持,黃復興黨部會支持誰也看不出個所以然。或許晚上才會明朗吧,但刀刀見骨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了。

  最後,丁雖然已六十歲,但(目前)思想並未僵固,假若出線,或許會是柯文哲的勁敵,選上了對台北市好像也沒什麼不好,而且應該不會太過妄想十年後的總統之路;連很年輕,什麼都不會代表什麼都有機會,在施政上應該也不會太糟糕,畢竟北市的文官體系和連的市政顧問團都很堅強,但對國民黨是好是壞則是未知數,畢竟對手若是柯,柯可以在旁邊科科科即可,由莊瑞雄、王世堅等人擔任打手把陳年老案翻出來,面積大,可攻擊的點也比較多,如何轉變態勢和權貴形象仍是連的考驗。

  最後的最後,柯只能繼續科科科,希望他能用寫文章代替受訪,不然沒人聽得懂他在說什麼;至於蔡正元,祝福他,希望他的ENTER可以修好,也希望他快告翻段宜康。

20140413

支持方仰寧的矛盾 vs. 反對洪崇晏的路過?


  先說說方仰寧分局長好,許多人挺他,支持率突破全國人數的9%,功高震主。表達支持是OK的,但目前不解的是支持理由為何?是因為方表示「若真的有錯,絕對接受司法調查,我無所畏懼,若有錯,願意辭職」,因為他無所畏懼、接受調查、願意辭職嗎?好的,這算是一個理由,那我們就假設支持他是條漢子。

  那麼,他作了哪些事情應該接受調查的事呢?主要有幾點,首先是凌晨先承諾不會驅離結果天亮就驅離,這跟六三三不一樣(王聖人表示競選承諾不一定要兌現。),當他是公務員並以公務員職權對外發言的時候就產生了效力,瞬間就違反效力,似乎不是太好。好吧,若說這是警察的戰略需求,好像勉強可當理由,反正當官的講話不能盡信是一種普遍常識;再說第二點,方仰寧在被質詢時對高嘉瑜說,往日後公投盟再申請集會遊行,他絕不會同意,違憲他會負責,集會遊行法沒有授權分局進行永久性拒絕的處分,這是一錯,二錯是他對議員表示違憲他會負責,他要負什麼責?既知有違憲之疑慮而不重新考量而執意為之。所以,到目前為止,會認為方沒有任何錯誤行徑嗎?

  所以,網友發起的「無限期支持方仰寧、支持警察」本身就有多重矛盾了。無限期支持就是一種造神盲目,正常的支持應該是有條件、有時效的,好吧,可能是要展現媽祖和上帝的大愛;再來,選擇支持方仰寧也沒問題,問題是支持方仰寧的哪一點?支持他言而無信?支持他違法進行永久性處分?支持他甘冒違憲之風險,或者支持他面對群眾表示願意接受調查?三者,支持警察與支持方仰寧更是衝突中的衝突,警察權力源於法律始於憲法,但正是因為有他的言行,所以造成該分局必須做出違法之行政處分(有蓋章的通通都算),正因為他所以警察們可能必須執行違憲違法之事,在此湧現各種矛盾與衝突。因此,建議該粉絲團名稱改為「有條件有效期支持方仰寧勇於面對群眾接受調查並支持警察依法行政但不支持警察違法違憲行使公權力」,唉呀,好像太長了,但把話說長一點、說清楚一點,可能會比較好,我們來看洪崇晏。

  洪崇晏作了什麼違法亂紀的事情?嗯……不知道沒關係,我幫你整理:涉嫌聚眾包圍官署、涉嫌破壞公物、涉嫌妨礙公務執行、涉嫌恐嚇暗殺分局長。應該就這些吧?我列出來的應該已經比那些反洪崇晏的人還多了。逐項來說,他有聚眾嗎?沒有。他不是發起人、不是揪團人,只是其中熱血鄉民,我們要譴責的方向應該是他莫名其妙生出麥克風、莫名妙疑似有M傾向要來坦(很多人想被虐)、不是農民又想來收割(也沒割成);其二,他有破壞公物嗎?沒有;其三,他有涉嫌妨礙公務嗎?沒有。這誤會更大了,他在現場協助秩序,還幫忙CUE分局長讓方講話,他還要求鄉民冷靜,最後還引導大家去立法院,他根本是暴民的敵人、根本應該發個警友狀給他,協助執行公務耶!第四,他恐嚇要暗殺分局長?誤會一場。洪表示:「如果後來蔡教授拿回路權的話,你就要道歉下台,如果沒有的話,你真的要很小心了,你會害馬政府滅亡,你會害你自己被暗殺」,這點就是他的錯誤了,因為他要引喻東德的秘密警察在柏林圍牆倒塌以後被清算的遭遇為鑑,但現場根本沒人有空聽他講,恐怕也沒幾個警察知道這段「警察作為國家機器之末端,執行不正確公權力之後遭到整肅的小故事」,所以洪錯在想長篇大論賣弄知識卻又說的不清不楚。整體而言,他沒有違法,而且是在協助執行公務但失敗,想順便講點小故事但失敗,疑?他沒有違法?不是違反集會遊行法嗎!?

  接著來說說路過與集會遊行法。大家來看到這邊應該有點累了,直接進入正題。首先,包圍警察局根本不適用集會遊行法,因為白狼站在小發財上面、找了一堆人、經過立法院、駐留三四小時並發表演說,中正一分局的行政裁量認為只是路過不是集會遊行,因此一堆人沒有小發財、沒有公開演說、沒有發五百元、沒有單一組織、沒有主揪人,怎麼是集會遊行呢?就是路過(蓋章);第二,有人表示,既然方仰寧做出不適宜的行政處分、可能有違憲之疑慮,為什麼不走體制內的手段呢?拜託,體制內的手段超多種,包含行政救濟、大法官解釋、1999電話申訴、找議員和警局陳情,甚至集會遊行和路過,都是體制內手段,要選擇何種救濟手段是民眾的選擇,為何非得逼他去信用卡繳費不能臨櫃繳費或是ATM劃撥?第三,可是他們聚眾進行不合法的舉動,拜託,天呀,都什麼年代了?依法申請的集會遊行當然合法,不須依法申請的路過當然也合法,什麼時候依法和合法的東西是體制外的行動了?再說,如果有人亂丟垃圾、亂塗鴉,自然可以去找環保局檢局,有人打罵叫囂攻擊也有其他法來處理,違法行徑有其他專法,在此無涉及集會遊行法。所以,集會遊行和路過沒有體制內外的問題,是可以依法報備、緊急臨時行動(釋字718)、完全合法路過。

  最後說結論(每次都要條列結論,避免有人懶得看),由後往回說:
零、這件事情跟大腸花、太陽花無關,也不是學運,整起事件就是分局長 vs. 集會遊行法。
一、集會遊行可以事前報備、臨時行動,也可以先上街後補票。
二、路過完全合法,但不合法的侵權行徑還是需要依其他相關法令究責。
三、人民面對政府的不正當處分,可以有多種救濟管道,陳情、救濟、釋憲、檢舉、遊行和路過都可以,沒有先後適用順序,也同時服用。
四、洪崇晏沒有揪眾、沒有破壞侵權,但涉嫌收割、當虐、當坦,甚至協助執行公務群眾還不鳥他,還想講寓言故事給警察們聽,但台詞太長沒有講完。重點放在他身上,根本就錯了,他完全不是重點!
五、重點是方仰寧分局長。但分局長疑似違法違憲,支持方仰寧跟支持警察是顯然衝突之事,而且更無涉警察辛苦可憐,有疑似違法違憲的長官才辛苦吧。
六、有鑑於此,我還是不懂反對路過派的具體論點,我也不懂支持方仰寧派的主要論點。懇請賜見。


20140412

大腸花論壇之為什麼不給幹?


  幹聲連連,有問題嗎?

  「我真不懂這些孩子」、「這些人真沒水準」、「這樣是要怎麼討論?」、「真是教壞囡仔大小」、「粗俗低級」。

  會有這樣疑問句的人不少,也很合理,但他們並沒有搞清楚狀況。大腸花論壇的重點,根本不是要討論、爭論或者要表達什麼,根本沒這麼多意圖。太多人混淆了「手段和目的」,大腸花論壇的目的就是要發洩,手段也是要發洩,過程就是目的、就是手段,自然幹聲連連。這也有點像是群體活動之後的真心話時間,只是更百無禁忌,罵完了、情緒宣洩了,便回家洗洗睡,天亮後繼續勇敢面對人生。因此,重點是發洩,以及明天繼續勇敢,不是討論。

  這點就是「大人們」不能理解的真性情了。

  大家都知道,蘇謝情結、馬王情結等等,其實這些運動的參與者彼此也有諸多情結,在很多決策行動上早就互看不滿,但他們卻能在諸多情結下,共同面對外敵、形成集體。結束之後,打一架、哭一場、醉一晚、睡一覺、罵一番,醒來繼續勇敢面對人生,這未嘗不是一種更文明的集體社群表現,因為無話不說、無話不可說,反倒讓一些無謂的情節可以快速消弭。心理諮商師可能都沒這麼神,可以同時舒緩一堆人的情緒壓力。

  都我們知道這樣的發洩過程與目的之後,或許我們可以先來檢討一下,為什麼就是幹聲連連呢?我認為,這是因為眾人生活在溫良恭儉浪的潔癖社會當中,導致罵人也不知道怎麼罵形成語彙匱乏,除了幹以外,快要不知道如何罵人、如何以言詞發洩情緒,所以才會變成有點乏味的語彙表現。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反省,為何情緒發洩的詞語會被低俗化、妖魔化?可以王八蛋、FUCK YOU、𨳒你老母,就是不能幹你娘?

  這是被布爾喬雅高級天龍人潔癖所打壓的情緒用語,於是他們會溫文儒雅的表示:「為什麼要抒發情緒必須透過那些語彙?(笑)」

  好累唷,為什麼我們不反過來問:「為什麼不能透過那些語彙來抒發情緒?」,我們也來思考一下「為什麼使用這些語彙就是低俗就應該被鄙視?」這就是潔癖呀!這就是打壓呀!(當然,如果我們在討論正經事情時候,幹聲連連,似乎不是一種有效的討論方式,因此我們應該避免在討論時使用無意義的語彙。)難道我們真的非得理性抒發,並且對事不對人、出口成章、搖筆為文、敘事有理。省省吧,乾脆來發個公文主旨寫上:「台端近日之言行舉止與社會善良風俗迥然不謀,本人深感不悅、震怒萬分,請 查照。」記得用印唷。

  就是因為你們不懂、因為我們也不懂、因為他們也不懂。正是因為事情複雜到,就是有莫名的「啊雜」時(且大多源自於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皮妖孽),因為無法三言兩語解決,我們還要在那邊起承轉合一二三四五嗎?所以,若能幹一聲,就能獲得觀眾而且觀眾支持,只要幹聲連連就能獲得快速宣洩,或許就把它當成是一種自我療癒過程,重點是宣洩以及宣洩所帶來的自我療癒,未嘗不可?

  話說回來,要幹的神乎其技、萬眾歸心,也不是那麼容易,也是有人可以幹的很溫文儒雅、幽默風趣、女性主義、學術意義。例如,台大社會系的范雲老師表示:「只有女人可以喊『幹恁娘』(群眾大歡呼),『幹恁娘』有兩個意義。第一個,對同志致敬,同志團體有上來講了,那裡面連掛彩虹旗都不行,裡面也有很多同志大家都知道……;第二個,跨世代的戀情是值得鼓勵的(群眾大歡呼)。所以,只有女生可以喊幹恁娘,男生你給我喊幹恁爸!(群眾大歡呼)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就不要跟我說你是進步青年,不要跟我說台灣要進步,我們也不會說台灣的青年有希望了!
  
  再用蔡依澄醫師的話來作一個小結論:「放大視野來看,這就是一整個台灣年輕世代,能量被壓制的縮影,想想那些沒有資源只好靠創意的創業者,想想那些約聘卻作得比正職更好的年輕人,想想那些一個國科會計畫都拿不到,但卻著作等身的研究人才。這是一群花一樣的年輕靈魂,生長在大腸般的環境裡。

  最後的最後,幫大家劃重點:
一、「幹」是手段也是目的,重點是宣洩。
二、為什麼「幹」變成低俗的話語,是誰讓你這樣認為的?
三、「幹」聲連連,若能集體自我療癒,何樂不為?洗洗睡,明日繼續勇敢。
四、這世界太令人「啊雜」了,大多源自於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皮妖孽,他們不檢討,反到來檢討真性情的人?
五、要「幹」得好也不是太容易,回家請多多練習。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關心您。


看人家路過中正一分局

看人家路過的感想。

1. 集會遊行法所管轄的集會遊行,到底跟一堆人擋在政大麥側(或台大後門)的行徑有什麼不一樣?或者跟社團邊走邊喊口號有什麼不一樣(社團也是會走到校外唷)?一群人、集體、有訴求、有目的,嗯……路過 vs. 集會遊行 vs, 學生吃飯社團宣傳,好,我先承認我錯了,當我把這幾件事情擺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先預設了集會遊行跟吃喝宣傳路過不同,我就預設了集會遊行是特殊事件,而不是人民基本權利。好,我不該擺在一起討論的。

2. 方局長一直要群眾的頭人出來講,非召集人的也是路過的洪崇晏就出來跟他講,後來黃越綏也出來當中人,方局長也希望糾察能協助秩序,這都錯了,錯很大,因為這跟立法院事件是分開的,這不是太陽花不是黑衫軍,這不是某種團體(但可看成是某種集體),所以尚未形成糾察、總指揮,雖然聽說補給線已經到了。

3. 沒有領五百元,所以不計工時,沒有下班時間。完全無關於團體、顏色,只有各種不同角度的訴求,所以共識是在當場逐漸凝聚的,只要有人跟著你喊共識就會形成,但喊的太誇張也是沒啥人理。洪崇晏和黃越綏後來也沒啥人理,畢竟並非有單一的號召者,沒有一致的共識(訴求、進出場時機、行動方針等,皆無)。

4. 這應該是所謂出關播種的第一場行動。許多人開始理解警方的行動思維邏輯,也開始理解媒體的作為製造業的天職,所以資料來源行動邏輯完全是集體成形,而非團體號召,這種群眾比團體更可怕,因為被抗議者找不到人來摸頭,被抗議者也不知道應該從哪一個人下手,所以一開始抓了一位原青進入警局(還攻擊此女孩),就犯下大錯了,沒有頭的群眾是無法輕易安撫的,也因為沒有頭而是當場集體共識決,很多時候是無法判斷群眾行徑的。

5. 大家已經副本出習慣了,到了現場誰走上路、誰坦誰補誰攻誰受瞬間型成,如果馬政府沒有認真面對群眾,無論拐騙摸頭妥協視好分化握手,若無正面處理,這類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

6. 除了依法行政、各種救濟管道之外,示威集會遊行也是表達人民意見的手段,兩者不衝突,沒有誰合法、誰非法的問題。

7. 為什麼塗鴉要清掉?為什麼集會遊行應該是被給予的?

8. 下次或許可以路過警政署,訴求是「支持警察籌組工會」,不然警察做為國家機器的棋子,只要政府執迷不悟,人民不信任政府,這些事情仍會發生。

20140410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成長以外的未來選項


  在台中茉莉書局花了兩三個小時讀完這本書,稍微寫點心得。

  翻開書破題「如果必須靠破壞明天的富足來換取,今天的富足將毫無意義」。因此,在經濟成長之餘,要考量的是負責,對明日未來的負責,或許可以說是永續成長、可持續性成長的另外一種說法。

  前幾章就先挑戰GDP的概念,例如GDP無法反映社會狀態、生活需求、貧富不均等議題,也無法反映環境容受和資源極限等。因此,除了經濟成長與GDP成長以外,還有很多問題是需要我們去面對的,例如社會、環境,而本書作者較為著重環境。

  作者也多次提到,經濟成長許多是藉由各種不同的債來推動的,換句話說就是藉由預支明天來創造今日的富足,而種種跡象顯示,明日不遠了。因此,對於富足的概念,應該剖開來分析,包含物質的豐足、效用的滿足,以及「過好日子的能力」,而重點應該著重在過好日子的能力。

  書中有提到一些可能的方法,例如改變經濟活動的重心進行產業部門的移轉,例如從一二級產業轉化到第三級產業,如此雖然零成長,但內部資本流動,也不會造成失業或衰退。但在這提案的同時,作者也提到了許多因為成長或者停滯甚或是衰退之餘,應該要面對的「社會衰退」。

  社會衰退在左派或右派會有不同的概念,例如公共財的私有化、社會商品不均、政府過度干預社會等等,無論如何,都應該重新建立豐愉的社會關係,藉由參與來重新建立契約。這裡的概念,套用到我所學的學知範疇的話,應該就是要藉由參與來形成集體意識,藉由有意義的參與來避免關係的異化,重新確認自己與社會的關係(重新訂立社會契約)。

  本書還有一個章節提到,經濟過度自由的一個影響,就是政府失去了意義,社會契約也失效了,人民無論在政治和社會過程當中都成為局外來,連帶在經濟過程當中也成為了一種資本而不是人。這樣的觀點,我認為還是跟異化的概念相雷同,總之就是在追求成長的過程當中,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人都很容易跟關係網絡斷絕關係鏈結,因而失去意義。

  最後,作者提出的警語和方向有很多,我覺得意義不大……畢竟還是囚禁在資本主義的成長迷思當中。主要的訴求是:訂立界線、修正經濟模型,以及改變社會邏輯。好了,這些訴求不如說是一種道德呼喚,過於樂觀而缺乏行動方向,但確實是點出了一些在資本主義邏輯中的可能想像(例如修正總體經濟模型等)。

  個人的心得是,藉由作者的概念,或許應該讓我們對於公共財、公共空間的使用方式,從資本消費轉化到公共參與,亦如前幾段所言的部門轉移,從生產商品和消費商品,轉化到「參與」,參與可以獲得商品、得到效用,並獲得過好日子的能力。只是,要如何參與會是下一個問題。

  再來,作者有提到,隨著發展,人民會越來越成為局外人。這點,在台灣的脈絡當中,我倒是覺得開始有了轉化。或許我們該感謝這個政府吧,因為太過粗糙的成長論述和資本手段,試圖以簡陋的破壞行動來達成理想的資本創造,使得人民在這過程中,對於民主政府的信任、經濟成長的迷思通通毀滅掉。人民不信任政府、人民也不太相信資本的邏輯,因此開始挑戰政府、挑戰資本市場,進而開始重新凝聚、重新參與,或許參與和凝聚之後,仍然選擇相信政府和市場,但有這樣的參與過程,使得政治和經濟不會完全與社會脫鉤,這三者某程度上還是有效地在進行互動,應該情況還不算太差。


Q1:所以需要用成長管理嗎?

A1:成長管理的本質還是成長與發展,只是號稱比較有效率的去配置和管制。該書作者傑克森的立場,可能會是想轉變這種對於成長的迷思,進而管理但不追求成長。而我從本書獲得的心得是,「藉由調整來創造成長」,這種調整是例如空間機能的轉化,重新賦予意義、切換土地使用、民眾參與社區等等,在既有的都市規模下,去調整內部的機能,「以空間調整取代創造性破壞的資本積累」。不過,這種空間調整,如果沒弄好,就變成都市更新,或者好聽一點的都市再生,反過頭來目標還是成長,而不是參與及調整了。

20140409

明天之後,我們還有很多事情



  明天之後,事情不會就這樣結束,我們還有很多事情。

  1. Appendectomy Project 割闌尾計畫持續進行中,若能成功割下一兩條闌尾,將能促成我國選罷制度的完整性以及達到新的民主標的。

  2. Tumorectomy Project 割腫瘤計畫則是再次挑戰備受爭議的NCC以及延續反媒體壟斷的大眾傳媒資訊議題,這也是民主國家的重要指標之一。

  3. 法務部應該會針對此次運動出手,確實不能對違法事件視而不見,因此重點應著重在檢警調審的過程,能否創立法制的新頁,以及相關的集會遊行法等。

  4. 立法院日後的各項法案運作,是否確實能先立法、再審議?以及兩岸協議審查監督條例的內容是否能名符其實?

  5. 日後簽署的貨貿、服貿,以及金融擔保等貿易協議,內容、項目與過程?

  6. 國民黨與民進黨團是否有針對此次運動作出反省並調整政策目標?

  7. 總統府、行政院和監察院……嗯……唉,就那樣。

  8. 是否有人在此次運動後,仍不斷的被過度關注或騷擾?

  9. 公投盟後續是否被完全排除於集會遊行申請?

  10.警察署是否有針對此事進行內部檢討,以及是否在後續有不法蒐集個資之情形?

  11.還有許許多多值得覺醒的各位公民去關心的事情:保護區變更、護樹環保議題、徵收爭議、勞工與勞動權、原住民族、弱勢族群、性與性別議題、核能議題、教育課綱、自由經貿區、航空城計畫、各種好山好水,或者是憲政、法治、自由、民主或者國家認同。找個您關心的議題,拿張凳子坐下來,甚至走進去吧。

  12.明天之後不會是結束,我們還有很多事情。

反核大遊行台中場

能源與食物(?)議題

對不起,你踩到我的底線了!

不會就此結束,還有很多事情要努力!


20140408

四重空間與三重障壁(三)

【大軍已經駐守在霸權之牆外】
前情提要: http://habboheres.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30.html(第一集主劇情)
前情提要:http://habboheres.blogspot.tw/2014/04/blog-post.html (第二集)

  上週,田秋堇和賴幸媛,以及白狼等三人,讓霸權之牆有了一點點裂痕,但瞬間被炳忠給化解掉,厲害厲害。本週新進展劇情是:幹哥意淫妹仔、人民議會以及割闌尾計畫。

  幹哥的舉動讓阻擋在資訊之牆上的大眾傳媒產生鬆搖,讓更多人意志堅強的認為某些媒體是來亂的,意識到這些花絮都是不必要的,原先資訊之牆的修補成果又裂開了。

  在妖西和賤民解放區出來坦之後(其實也不只他,反正很多人本來就蠢蠢欲動,只是恰巧開闢一個不錯的戰鬥切入點),各路團體串聯發起了人民議會和割闌尾計畫,讓運動的主流場域再次確立在國家空間,人民議會和割闌尾也直接跳脫依法行政或者公民不服從的擊破和修補,就是根植在霸權之牆上,直接挑戰國家矛盾,讓國家霸權一時間也無從阻擋和修補。

  然而,「所有政治議題中最艱鉅的一項困難,就是去理解關係性是如何運作的」,正因為太複雜、太難理解,所以就有許多人就會極度簡化,或者拒絕思考、拒絕理解,也可能是被阻止思考。唉呀,好可怕,但政客最愛這些不思考的人了。

  總之,目前戰線已經確實闢展到最後一道牆,再加把勁或許可以改變這個國家,甚至突破霸權之牆,直搗潛伏在深層意識的幽魂。

  不過,目前有點不解4月10日是一個什麼樣的黃道吉日概念,但有退場時間表,應該是他們想清楚了。不過,如前所言,割闌尾計畫、人民議會等,已經發動起來,駐守在霸權之牆外,仍舊會持續運作著。我們或許可以預估,在4月21日到5月4日會是此運動能量是否能延續的焦點。就這樣子,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欸,搞清楚,這裡是台灣

  這些年來,我們奉為圭臬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都是歷經數百年歷史和特殊的地理條件所書寫出來的。有時候,我們要從歷史取徑、地理取經,不免會有一些挫折感。

  人家有民主憲政三權分立的傳統,我們有以黨領政甲級動員的習俗;人家有訴諸民意公投創複選罷的傳統,我們有鳥籠公投不能宣傳罷免的法制;人家有英雄片頌讚愛國情結,我們連國家認同都可以是一個無解的謎團;人家的社會裡頭有左派政黨在制衡,我們的左派不知道選不選得上議員;人家的兩黨政治是兩黨實力差不多,我們的黨產實力相當懸殊;我們有一個強大的敵國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人家的貿易協議是國對國在簽平等互惠,我們還在想讓利或者被讓。

  又或是,在面對此次社會運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各種自由貿易、政府減少干預的好處,卻沒辦法有太多著墨在與敵國經貿所帶來的衝擊;我們也可以從政治學的角度去探討國與國之間的各種攻防交換,卻又難以解釋不是國與國關係、又不是同一治權關係的兩岸關係到底該怎麼辦;我們也能從社會學角度去探討各種階級差異和文化差異,但又得回防兩岸差異擴散壟罩侵蝕;我們一方面探討法理和法制精神,一方面又得容受立法不周全與依法行政的跳針。

  無論如何,若我們一昧要從取徑、地理取經,挫折感是難免的。但我們也不用太過於妄自菲薄。因為我們正在創造新的歷史經驗、書寫全新的公民典範。

  另外,不要再說我們會烏克蘭、埃及化了,有看到他們的暴民在排隊入場、掃地撿垃圾、跟警察問好嗎?!也不要再說會冰島、愛爾蘭化了,他們有如此廉價的高階研創人才和富可敵國的TSMC、Foxconn、WantWant和E-United嗎?!(糟糕,這一段好像是來反串的)

  欸,搞清楚,不要再去找答案了,我們正在創造答案,我們不會成為別國,我們無從成為別國--我們是樂觀、勇敢的臺灣耶!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408/375370/

20140406

ECFA之滷一盤盲腸

  從2009年的CECA時期就關注,只是沒啥人鳥,就自己默默FOLLOW。以下簡述至今覺得不思議的盲腸,供各位參考。這不是懶人包,看太多懶人包只會變更懶,也不是什麼說服文,就只是彙整個人的心得和疑慮。

  資料來源,大部分來自經濟部和ECFA等相關政府網站,主要文本是兩岸服貿協議(及附件一),以及經濟部的委託中經院所作之報告。

 1.從附件一來看,中國大陸對台開放項目的各項說明、備註、條件或限制都鉅細靡遺,明顯比台灣方面認真許多。
 2.經濟部網站號稱中國大陸對台開放80項、台灣對陸開放64項,再從附件一來數,根本對不上這個數字。大陸的80項是子項目,台灣的64項是大項目,計數單位根本不一樣。若台灣也計算子項目則會超過150項吧。
 3.美國韓國澳洲日本歐盟在簽暑FTA的時候,都有退、刪、改或(依專法)審,只有我們不能刪、不可改、不行退、不用審。
 4.南韓中國目前協商10次、澳洲中國弄了9年,目前都卡關,我們協商3次、1年半就想超越澳洲、韓國進度。
 5.經濟部一方面要築巢引鳳吸引台商回流,一方面想藉由簽服貿輸出台灣優質服務人才。
 6.馬政府號稱要先簽服貿,才能加入TPP。而美國副國務卿則說非常歡迎台灣加入TPP,現在就能來談。
 7.馬政府號稱要先簽服貿,才能加入RCEP,阻擾台灣加入RCEP的是中國大陸,怎麼能相信搞定服貿後就能加入RCEP呢?
 8.新加坡很樂於跟我們簽自由貿易協定。
 9.經濟部的研究報告指出,服貿可以讓GDP增加0.025%~0.034%,服務業年總產值增加120億新台幣。一樣是增加GDP,少放一天假,或者發一次消費券,就遠勝服貿帶來的GDP增加幅度。另外,年增120億的同時,還會再用近千億來扶植受影響之產業。
 10.在簽服貿前,早就有陸資服務業來台,政府也不否認。淘寶愛用之順豐快遞來台只能經營一般汽車貨運項目,不能宅配和店配,但貨運業知道、政府也知道、鄉民也知道,順豐卻確確實實在經營汽車零售貨運項目,政府僅表示會好好監控。
 11.中信金最大股東持股4.89%,辜家以4個股東名義共持股10.25%,因此附件一當中許多台灣對陸開放項目限制在12%,意義不大。
 12.狹義的藍領勞工暫且不會來,但政府不否認廣義的白領勞工可以來。
 13.很多政府宣傳的好處其實是貨貿的好處,卻跟貨貿混在一起講,那為何不先簽貨貿?其他各國都先簽貨貿,偏偏我們獨步全球。

  其他小補充:
 14.政府對陸資購屋有「543條款」,但只要熬過3年一樣可以轉手賣價差,或者轉變成港資、星資也一樣無法可管。
 15.兩岸協議沒有任何審查依據,說逐條審查都是騙人的。
 16.立法院沒有空轉,各委員會照常運席,只有聯席會和大會開起來比較不順,但現在才第一會期,並沒有多少三讀法案因此而擱置。

20140401

四重空間與三重障壁(二)

前情提要: http://habboheres.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30.html
(強烈建議先行閱讀↑)

本來以為狼來了,會增加由霸權發動的阻礙和修補,
例如依法行政藉由保護學生之名順便讓學生離開議場;
或是雙方起了衝突,最後通通送走,議場清空;
又或是他發表很厲害的演說,使得大眾傳媒趁勢封神。

我錯惹……Orz
白狼完全是來助攻的。

在大眾傳媒部分,除了有點詭異違和感引發可作為議題,
大底來說並無法有效的操作媒體形成阻礙和修補論述,
同時網絡社群也很惡趣地把白狼變成灰太狼來看,
行動僅止於輿論空間,是否算是進入公共空間,都有點懷疑。

但白狼始終是白狼,是個很有影響力的要角。

所以他一句「你們不配當中國人!
產生了隔山打牛的強大穿透力!
在霸權之牆上又鑿開了一點點裂縫。
或許,這是他此行動的最大目的?

就差一點點,就可把議題完整帶入深層的意識空間,
議題帶入後便形成迴路,讓各種對抗張力在空間之間流竄,
而眾人也更有機會從深層意識空間當中覺醒,
所謂的本土認同和大國想像也能在此對抗引起張力。

就差一點點了……白狼,加油!總裁,加油!